第(2/3)页 尤其是现在好多地方还有叛乱未平,边疆之地更是不稳,军事上的压力很大。因此如今各地存在着许多总管府,一些刺史加总管号,并加使持节名,可以总领军政。 有的总管管数州甚至十余州,也有总管管一两州的,总之就是负有军事重任。 张超觉得,完全可以上奏朝廷,整理一下这些总管啊都督等,统一一下。 “十五监察道的设立不错,但只是监察,现在地方几百州,朝廷中央根本管不过来了,尤其是许多边疆之地还不太平,而许多腹心内地也是新附不久,因此我以为,朝廷有必要在监察道观察使之外,再设一武将,以统管兵马。” 张超意思很简单,朝廷嫌行台权力太大,撤了。可又对地方州县两级制管不过来了,加了一个十五道监察道,监察方面虽然加强了。可地方上的军事方面却还是散着的,没有了行台的总领,就显得太散了。 因此张超建议,朝廷再设十五个大都督,京畿和都畿的可以是亲王遥领,其余十三道则派出大将镇守。大都督府下,还可按需要,设立一些都督府分领。 “观察使是文,大都督是武,州县之上十三道有这一文一武统领,可解需求。” 四大行台,改成十五道大都督府和监察道,文武分领道内州县民政和军事。 房玄龄听到张超的这个说法,有些眼前一亮。 汉魏时就有都督府,后来还兼领刺史,总领军政。到了周隋,改称总管。 隋朝时,更有五大总管府,几乎是把大隋江山分领,各统数十州,权柄极大。 唐朝此时也有总管府,但又设置了一些都督府,反正有些混乱,但没有如隋朝时的那种大总管府出现。 张超也没想过弄大总管府,要不然,那就是大行台变大总管府,换汤不换药,朝廷也不会答应。 他提出这个十五道大都督府,其实也是为李世民考虑的。李世民当不了大行台尚书令,也出不了京了,那就让他的手下去争些大都督、都督的位置,这些可都是能统兵的职位。 只要手下忠心,撒出去了既能统兵,还有地盘,这实际上也依然是保存李世民实力的一个办法。 十五道大都督,只管军事,且不兼刺史,不管州事,那么大都督加使唤持节,也只是一个派驻将领,对朝廷来了说,既能满足军事需要,又不用担心地方将领实力过强,拥兵过重。 毕竟只统兵不管民政,他们还是限制比较多的,再在这些大都督下,多设些都督,同时取消大都督、都督们的自置幕僚的权力,兵将改为轮换,就不用太担心了。 “十五个大都督府下,再设四十五个都督府,天下分设六十都督府,这样就兵权就比较分散,都督府非战时接受朝廷诏令,听从大都督府调遣,平时并不受大都督府节制。” 张超的这个大都督府和都督府并不是完全的上下级关系,比如河北道,可能辖有二三十州,而河北道大都督府,只辖幽、定等数州之地,而河北道魏州都督府,则辖、贝两三州,却并不在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直辖之中,只是在战时,会归属河北道大都督府的管辖,平时,大都督府对本道的其它都督府,只有监督权,并有直接管辖权。这样的设置,也是防止大都督府权力过大,一道之内,一大三小四个都督府能互相制约。 毕竟要推出这个制度,总得让朝廷放心。 要是不考虑这些,就很难通过。不可能朝廷刚撤了四行台,又设权柄极大的十三道大都督府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