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朕不喜得陇南八百里地,喜得张文远也!” 太极宫,接到唐俭奏报的李渊大喜,抚须对着殿中重臣们大笑道。 “朕要重赏张文远,重重的赏!” 李渊看着那份签上了慕容伏允名字的盟书,无比的舒坦啊。一个张文远,就打的慕容伏允断手断脚了。看来吐谷浑也不过如此,之前也完全是趁人之危。 “诸卿,朕欲就势征讨吐谷浑,如何?” 李渊这话一出,宰相尚书们都收起了笑容。 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。打仗,那是相当严肃的事情,必须得有全面的谋划和准备,不是说要打就能打的。那样轻易的做出决定,绝不是什么好事。 之前宰相们都已经达成一致,认为应当攘外必先安内。得一步步来,国家的战略都已经做出来了,也都在围绕着这一计划进行着。现在皇帝突然说要打吐谷浑,那么一切都可能打乱部署。 宰相们并不喜欢这样。 “陛下,不可。吐谷浑确实实力一般,可我们所忧者非吐谷浑,而是突厥也。突厥一日未平,吐谷浑就一日未宜轻动。眼下张文远已经断吐谷浑一臂,迫吐谷浑求和。这是好事,我们应当顺势接受这和议内容,然后和亲互盟。西南安定,朝廷才有精力全面准备对付突厥啊。突厥乃心腹之患,吐谷浑不过疥癣之疾而已,孰轻孰重,一目了然。” 裴寂坚持反对皇帝这种心血来潮就要临时改动原定计划的念头。 陈叔达等也认为应当见好就收,先和吐谷浑签署了这和议,让西南安定。 “请陛下签署盟约,然后诏令张文远勿再与吐谷浑交兵!” 李渊有些遗憾的叹了口气,“罢,那就如诸卿所请,签署这议和盟约,然后送公主去青海。” 虽然有些遗憾,但张超的出色表现,依然是这次迫使吐谷浑妥协退让的最大功臣,尤其是拓边八百里,这份功绩,相当了得。 如此功臣,当然得赏。 “晋张超为武安县开国公,加张文远真食封二百户,通前共五百户真食邑,每户皆给七丁上限,晋上柱国,加光禄大夫!” “张超的奏折怎么还没有到?”李渊看过了唐俭的奏报,看过了罗艺的奏报,但他现在最想看的还是张超亲自上的奏报。他非常想知道,张超这一路上是如何率领七千骑就一路南下,最后还联络上了白狼等三小国,最后把冶利部打的分崩离兮的。 今年的日子有些苦,又是突厥入侵又是江淮叛乱,还有吐谷浑趁火打劫,梁师都等不肯臣服,老大老二还内斗的厉害。 如今连宫里的女人们都参合进去了,一天到晚,就没有个清静舒坦的时候。 现在就全指望着张超打吐谷浑人的事情舒坦一下了。 “估计张文远还未班师。” “你们说如今陇西事了,朕是否应当把张文远调回京来?毕竟他是一文官,还是朕的翰林学士,让他常驻边关,未免不是优待功臣之法。” 封德彝问皇帝,“陛下欲召张文远回京,是欲让其回东宫吗?”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。 谁都知道太子容不得张文远,上次还要弹劾张文远呢。结果惹得皇帝当众说出了要换储的话,这更让太子容不得张文远了。 张文远身上还有个太子宾客之职,若回京,这要是去东宫,岂不是很尴尬。 李渊抚着须,有些无奈。 “朕观文远,允文允武,尤其是眼光长远,看问题很透彻,你们看,让文远入中书或者门下做个侍郎如何?” 侍郎是门下和中书省的次官,在唐代,从中央到地方,各个衙门里的官员,都分为四等。由上至下为长官、通判、判官、主典。 这四等官制下,长官就是负主管责任的首长,通判则是负分管责任的副长官,判官是负主办责任,主典就是负责对检请之责。 就比如朝廷的中书省,中书令是长官,中书侍郎是分管的负长官,而中书舍人,是判官,负责主办责任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