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滑翔600米,高度落差余量80米,tan=0.133,滑翔入射角大约是8°,嗯……目前的风速和升力可以满足,不过落地时的合速度会不会快了些?我怕会摔伤。” 辛雨芽也算了一遍参数,反驳道:“不用,我们提前大仰角制动失速就好了。” 两人说干就干,然后悄无声息地从UCSF楼顶无动力滑跃而出,图的就是防止飞行背包的电机声和风声吵到人,等水平划出去上百米远之后,才半空开机。 然后慢慢盘旋、拉升、到达计算中的切入角度和初速度后,精准地关机,瞄准特搜部大楼第50层的挑空平台慢慢滑去。 距离大楼还有30米水平距离的时候,两人的测距高度已经仅仅比目标层楼顶的高度高出两三米了。然而他们艺高人胆大地控制滑翔翼仰角增大15°,身体立刻开始失速,但高度却又陡然拔高了数米。 最后,以接近45°的入射角,重新刚好坠落在目标层楼顶的玻璃天花板上。 “砰~”地一声轻响,力度仅仅相当于一个人从二楼跳下来,钢化玻璃非常结实,没有任何异常。 “你要是去旧时代当飞行员,‘能量机动理论’一定用得非常好。”周克调侃着赞了辛雨芽一句。 所谓的“能量机动理论”,是美国人70年代越战时期,从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战术动作训练中总结出来的。 一言以蔽之,就是教飞行员们要多学点儿物理,懂得如何更好地把飞机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。确保机体在战斗时,尽可能高的保持机械能总量。 就像刚才周克和辛雨芽选择的滑翔路线,如果他们不调整最后的翼面仰角,那只会以更大的速度和力量直挺挺撞到玻璃墙面上,说不定还会撞死撞伤。 因为按照一开始的滑行轨迹,他们到达大楼时,动能会过大,而高度却不足。 而扩大翼面仰角的动作,其实就是在“把动能转化为更多的重力势能、也就是高度,储存起来”。 哪怕是无动力飞行的滑翔翼,也是有可能在没有升力风的情况下,自己突然越飞越高的——代价就是以速度的突然下降,来换取高度。 只不过,物理学得差的学渣,没法想象这种操作,一般遇到这种情况,就只能一头撞死在墙上。 拯救世界的梦,不一定要学霸来完成,但至少不能是学渣。 …… 两人悄无声息地进入了大楼内部,完全出乎了所有看守者的意料,自然也没有遇到任何抵抗。 只不过,一旦进了楼里,辛雨芽再也不会轻易开口,哪怕是通过对讲器跟周克说话。她知道部里的监听非常严密。 她只在翻入机房之前,跟周克交代了一句:“后续我往哪儿走,你就静静地跟着。我没开口之前,什么都不许问。” 周克完全听命。 辛雨芽在这里工作了四五年,对整幢大楼非常熟悉,依靠这种内部人才会有的独门认识,一路躲过监控,顺着分段禁制的安全通道,一直抵达了最上面几层。 一般的大楼,楼梯的安全通道是全通式无障碍的。 但是特别搜查部这种要害部门,哪怕是安全通道,也会分段设禁,不会给外部潜入者留下“一旦进入消防通道,就能直通楼顶”的漏洞。 而且,这种设计也完全合乎美国乃至国际通用的高层建筑设计规范。 比如,引用一个大明庶民都比较熟的技术规范GB50016-2014《建筑设计防火规范》,里面就提到“层高低于100米的建筑,应当拥有全通式消防通道,不得于消防通道内再设置任何限制移动的障碍/设施” 但“层高高于100米的建筑,则应当每隔100米设置一层防火避难层,且与附近通向该防火避难层的其他楼层之间,消防通道不得有任何限制移动的障碍/设施”。 美国的国家标准虽然行文略有差异,但这些几个技术细节上跟大明的要求是一样的。 这些设计理念对于不懂建筑设计的,或许会觉得晦涩,但用人话翻译一下就很好理解了——消防通道的存在,就是为了防止房子火灾/地震,停水停电之后人逃不出去,所以才不许再在消防楼梯里有任何密码锁或者机械锁,以免烧死在里面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