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8章 宁作农夫,不做乡愿-《我在大明长生久视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学塾里的学生,年龄大小不一,有的只有十来岁,有的则都快三十了,个个挺直腰背,聚精会神。

    眼睛里好像都有光。

    李青能想象到,他们对科举,对功名的向往之心。

    “子曰:乡愿,德之贼也。”老先生富有感情的说道,“这种人最是奸恶,以大奸似忠来形容这种人,最是恰当不过。遇上权贵,他们会曲意逢迎,遇上平头百姓,他们也能平易近人,可就是不做实事,喜欢和稀泥,更怕得罪人……,今后啊,你们若有幸科举中第,做了官,万不能做这种人。”

    “说得好!”李青轻声赞了句。

    大明这种官不少,尤以京官为甚。

    这百余年下来,李青见过太多和稀泥、不做事的大明官员了。

    “宁作农夫,不做乡愿!”一道铿锵有力的声音响起。

    李青瞧了那人一眼,黑黑瘦瘦的,看样子不过二十岁,却给人一种很老气,很……执拗的感觉。

    随着他的话声响起,附和之声很快就连成一片。

    李青很是欣慰,欣慰之余,又有些唏嘘。

    多少读书人,尤其是寒门子弟,在读书期间,甚至在做官前期,无不怀揣一个美好的理想,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。

    可随着时间推移,见识过官场浑浊,屡屡碰壁之后,又有几人能坚持初心。

    当然了,这种态度总归是好的,很值得肯定。

    李青又听了一阵儿,却是有些失望。

    倒不是这老先生教的不对,也不能说他教的不好,而是受限于眼界问题,他教的这些,并不适用于科考。

    可这种学习氛围,以及这股子的正气,很让李青触动。

    文章写的再好,也不如一颗报国为民之心,可文章写不好,则很难出人头地,榜上题名。

    小地方走出的读书人,更知民间疾苦,相较之下,初心更为坚定,看来今后当注重一下小地方的教育水平了……李青心里想着。

    讲学结束,学生们陆续回家。

    李青本想趁机去与那老先生谈一谈,加深一下了解,不想,方才喊出那句“宁作农夫,不做乡愿”的年轻人,还在向老师请教问题。

    看样子,一时半会结束不了。

    听其言,观其行,李青对这对师生的品德还算信任,便迈步走了进去。

    “冒昧叨扰,还请勿怪。”李青一揖。

    年轻人还了一礼,退后两步,老先生因对方不是自己学生,也还了一礼,诧异道:
    第(2/3)页